保山市第五届人民政府召开第三次全体会议
人们对老子的自然有各种各样的解释,但是,这一点是无法否定的。
圣人同上帝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,上帝是一个外在的绝对实体,而圣人就处在仁不断实现的过程之中。所以中国哲学史上不止一个人说过,天人之际甚微,天人之际甚畏。
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,老子说道是不可言说的,那么,如何以言说为家呢?如果说,道就是言说,那就是以不言为言说,就是不言之言,所以要体道、同于道,这个体就是体验、生命体验。这样看来,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哲学,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哲学,那么我们按照哪一种哲学来讲中国哲学呢? 现在我们看看,中国哲学家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。而且,一般而言,情感被视为非理性的。但是,在美学领域,情感则起决定作用,审美鉴赏只能由情感决定,而与概念、范畴无关。西方哲学走着一条不断自我分化的道路,如果说,在古希腊时期还有一种整体观,那么,在其后来的发展中,伦理、美学,甚至逻辑学,都一一从所谓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中分化出去,而所谓真正的哲学变成认识论、知识学,甚至某种分析方法,从心灵的角度而言,只剩下智性、智能了。
但何谓理性? 事实上,理性是一个含义和使用范围十分广泛的概念,在不同的时期,不同的哲学家各有不同的理解和使用,但是,有一个最基本的含义是共同的,或者是西方哲学家所能够接受的,这就是指人的理智能力。他常以鱼做比喻,说明人类的情感。因为这是关系到人生目的和幸福的大问题。
所谓一例看,就是以平等的眼光一视同仁地看待万物,这就是仁的境界。孔子说,颜回虽贫,但不改其乐,说明并不是以贫为乐,而是另有所乐。但就宇宙生成论而言,现代宇宙学已提出有生于无的学说,与老子之说不约而同。宋代的程颢说:某自再见周茂叔后,吟风弄月以归,有‘吾与点也之意。
《论语》记载,孔子与学生一起谈论志向,子路、冉有、公西华都以事功(强国、富民、行礼)明志,唯有曾点与众不同:暮春时节,穿上春服,与五六个朋友、六七个年轻人到沂水边洗洗澡,到舞雩祭台上吹吹风,一路唱着歌回来。境界既是本然的存在,也是主观态度、内心的生命需要(可欲之谓善。
[10]生意最能表现生命创造的目的性意义及善的价值。境界也讲超越,但不是实体论的绝对超越。中国的传统智慧还包括诗歌和音乐之美。以生意释仁,足以说明仁的境界是存在和价值的统一。
由此而进一步提升,便有好善而恶恶之情,这种理性情感就是一种道德境界。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,其基本精神则是对自然界的尊重,对一切生命的尊重,人与自然相依为命。境界有其存在和价值本体,但本体不是概念实体。儒家所说的仁,就是这样的精神境界。
三 境界是存在和价值的统一,重在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。人类文化从一开始就是多元的。
二者在心中得到了统一,也就是统一于心灵境界。为什么迅雷风烈必变?人类应当从中得到警示,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违反了天命。
[12]《二程集》,第59页。[4]《古尊宿语录》上,第35页。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,生是动态的,是生命创造和生命的延续发展。这是无言之言,即以生命创造为其言说。[6]《二程集》上,第15页。孔子说:不学诗,无以言。
道家回归自然,不是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,完全靠本能而生活。无论道的境界,还是仁的境界,都可概括为天人合一境界。
道家学说并不是以人为认识主体、以自然界为认识对象的认识论学说。中国传统智慧是讲理性的,但不是康德式的纯粹理性或纯粹实践理性,即不是抽象的形式理性,而是讲情理,即有情感内容的具体理性。
道家有至乐,佛教有极乐,儒家则有孔颜之乐。冯友兰先生说,中国的佛教哲学是境界形态的,但他一生的哲学著述(特别是晚年),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宗旨。
人应当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自然界的万物,这才是仁的境界的实现,朱熹说:仁本生意,乃恻隐之心也。至善是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。中国智慧的最高形式是道。仁的境界绝不仅仅是主观的,它是主客观的统一。
但程颐更强调内在的充实之美,这其实就是人格美。境界在人而不在物,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
体验的最高形式是本体体验,最终要进入一种境界。道家取原始本能之真而又超越之,是大智若愚、大智无知。
[2]《古尊宿语录》上,第144页。[9]《朱子语类》,中华书局1986年版,第1691页。
这正是道德之所以尊贵(道之尊,德之贵)的原因所在。人要从自己的贪、嗔等束缚中解脱出来,获得真正的自由,即所谓大自在、大解脱。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,诗歌所表达的是言外之意,是言之余,要去体会、玩味,不可从知解上去求、从概念上去说。境界不仅是为了自己受用,而且能够使别人受惠、万物受惠,这才是境界的实际功用。
值得指出的是,佛教的无死生、无人我、无差别的广大虚空、超越一切有无的境界,其实就在穿衣吃饭之中,在青青翠竹、郁郁黄花之中,这就是平常心是道。生理作为生命创造的法则,是从存在上说的。
因此,道家主张体道(庄子更强调这一点)。他所说的言,显然不是逻辑概念语言,而是情感语言,因为诗是表达情感的。
宋代的程颢说:天只是以生为道。他所说的天,以生即生命创造为其根本功能,也是生的智慧。
#相关推荐
-
评论列表 (0条)